Friday, October 9, 2020

第八講

回紀年書目》《南懷瑾著作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南師講《瑜伽師地論》第八講  錄音

書目.本地分.三摩地  彩妝.卷十一

 

卷十一

3.2 靜慮

3.2 安立由此地定.無悔歡喜.安樂所引.非心一境性

3.2.1 離生喜斷除欲所引喜憂.不善所引喜憂捨圓滿〈歡喜安樂.三摩地〉

3.2.2 定慧解脫先定解脫.先解脫.定同解脫〉

3.2.3 靜慮障礙五蓋〈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

 

3.2.1離生喜斷除欲所引喜憂.不善所引喜憂捨圓滿〈歡喜安樂.三摩地〉

復次,初靜慮中說離生喜

  由證住此,斷除五法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捨

  又於五法,修習圓滿及三摩地

  欲所引喜於妙五欲若初得時若已證得正受用時或見或聞或曾領受由此諸緣憶念歡喜

  欲所引憂於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復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諸緣多生憂惱

  不善所引喜謂如有一與喜樂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

  不善所引憂謂如有一與憂苦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

  不善所引捨謂如有一

    或王王等、或餘宰官、或尊尊等,自不樂為殺等惡業然其僕使作惡業時忍而不制

    亦不安處毘奈耶中由縱捨故遂造惡業

    彼於此業現前領解非不現前

    又住於捨尋求伺察為惡方便

    又於諸惡耽著不斷引發於捨

    又於不善現前轉時發起中庸非苦樂受

  謂從本來清淨行者觀資糧地所修淨行無悔為先慰意適悅心欣踊性

  謂正修習方便為先深慶適悅心欣踊性

  謂離麁重身心調適性

  謂由如是心調適故便得身心無損害樂及解脫樂以離彼品麁重性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

  三摩地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

講到“不善所引喜者”,

謂如有一與喜樂俱而行殺業”,這句解釋過了。

乃至邪見”,

邪見就是張獻忠哲學,殺人當便飯吃,沒有關系……。人超過四十以上都該死燒成灰做肥料,不佔用農業用地,這就是邪見所引,也是理論,邪見也成個理論。

 

不善所引憂者,謂如有一與憂苦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

與憂苦俱”,

譬如報仇,因仇恨而殺人。乃至我們在人類歷史上,看到人吃人,歷史的正面你看不到,反面的記錄太多了。尤其碰到天下大亂,大荒年時,父子、夫婦、兄弟相迫而食。有些一家人,尤其父親老了,窮得沒有吃的,在過去的歷史上,把自己自殺了,叫大家都去吃,維持生命,多得很,並不少。所以啊,我們看社會、看人類的正面非常好看,反面一看啊,人的觀念思想整個會變,很可怕。

 

“乃至邪見”,

像中國人的看法:吃豬腦補頭腦,吃腰子補腰子,或者吃人肉補人體,有啊,你不曉得。譬如說,以前我們年輕時看到:犯人拉出去殺頭,很多人懷裡揣著饅頭,等到頭一砍,那個血一冒出來,把饅頭一沾就吃下去,據說很補,怎麼補法不知道。那個被砍頭的土匪:“沒有關系,格老子,砍頭碗口那麼大!”砍頭真很奇怪,砍到這裡砍下來以後,你如果拿個飯碗,空的,在這裡一墩,一點血都出不來,那個飯碗就把它吸住了,吸進去了,剛剛有碗口那麼大。所以,古代的小說都有“頭砍下來,碗口那麼大”,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與憂苦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

 

不善所引捨者...

這一段好難懂啊,很不容易,就是說中國人不認識中國字,你懂了,一看就通,很容易。

就是說,國家的法令,當皇帝“或王”,帝王,一個國家的領導人﹔

王等”,

這個王也可以說是帝王下面的,譬如皇帝稱為萬歲,老百姓喊的,那些皇帝弟兄們被封諸侯的稱九千歲,皇帝的太子也是九千歲,比萬歲少一千,

 

第二個“王”可以這樣解釋﹔也可以將第二個“王”解釋為動詞,為了治理國家,治理天下,統治天下,因此殺人,殺了以後,捨棄了善法,一邊殺一邊心念很不願意,是不得已而殺,這就要看空。

 

或餘宰官”,做官的有權在手,譬如現代的歷史,幾十年前軍閥的時候,隨便殺人、槍斃人。

“或尊、尊等”,第一個“尊”是尊貴,尊重上面的命令,

第二個“尊”是尊重,為了尊重上面第一個“尊”,最高貴、最高的命令,

第二個“尊”是尊重是意思,尊重上面的命令。自己並“不樂”意殺人,不樂意造殺的“惡業”,

 

然其仆使”,

下面的人做“惡業”殺人。當領導的雖然不忍心殺人,可是下面殺人,為他而殺,這些壞蛋,不殺政權不穩固,

 

忍而不制”,

嘆口氣:“好吧,你既然這樣做了,也對,就算了吧。”也不處罰,因為他是對他忠心啊。

 

亦不安處毗奈耶中,”

也不領導他道德的教育,勸他持戒,要盡量以道德感化人,不願意輕易殺人,但他並不以道德感化人那樣做。

 

由縱捨故”,

放縱自己的部下去殺。譬如我們都曉得的,你們在座的,雖然年齡大的也有,但大概都不認識了。我們當年認識四川有一個軍閥,叫範**,土匪出身,四川話外號叫***,傻子。他的部下都是土匪出身,後來投降了,也當軍長、司令。他帶兵很簡單,什麼叫訓話訓導,要打仗時站在那:“格老子,要出去打仗了,誰打了敗仗是龜兒子!”下面“噢!好!”出發了。

 

訓話就那麼簡單,也沒有什麼主義、擁護,都沒有,“誰打了敗仗,誰……”罵人。

然後,部下不打仗時,平時亂七八糟,沒有紀律,賭錢。碰到他也不叫總司令,都當做自己大哥,“錢都輸了。”“格老子的!拿了多少次給你!嗯,又數錯了。”最後啊,他一點也捨不得,但是他很忠義。找了一個副軍長,是陸軍大學畢業的,我就擔心:“你們不要碰他啊,他才好帶兵。”

有時候部下說:“報告大哥,我們沒有錢了”。

“格老子的,你當軍人,老子給你一把槍,有了槍怎麼沒有錢!滾蛋!”你去搶人吧,就是這樣。

“縱捨故”,放縱,“遂造惡業”。

彼於此業,現前領解”,他曉不曉得這個是壞事呢?他知道是壞事,

非不現前”,並不是看得空了,現量境界他看得很清楚,明知道殺人、搶人是壞事,但他不能不縱容部下。

 

所以,打仗的時候,誰知道啊,假設我做司令,這個地方打不下來,

“你們給我打下來,放你們半月的假,要搶就搶啊,要奸淫就奸淫啊,上!”

非把它拿下不可。打下了,當司令的只好閉起眼睛來哭,外面在搶人、奸淫,什麼都幹,否則打不下來。

戰場上不是人,戰爭一起,一群都是野獸。怎麼鼓勵野獸?你餓死了,要吃啊,前面有肉,你給我上!他就上了。

 

怎麼樣?你們是好人啊,坐在這裡“南無南無”的,我們不是“南無(mo)”,是“無(mo)南”出身的,善法、惡法清楚得很。你看,做壞事的領導人,他對惡法不清楚嗎?清楚,“現前領解非不現前”,被逼放棄了。

 

又住於捨,尋求伺察,為惡方便”,

一天打主意,想辦法,怎麼樣能達到惡業的結果。等於你們小青年,人家得罪了你:格老子,非要報復!我非要跟他生氣不可,一有機會就瞪他一眼,也使他生氣。你們有沒有這種心理?尤其女孩子們,男孩子們也差不多,不是說男人好一點,不過變個花樣而已。這叫做“尋求伺察,為惡方便”,想盡辦法報復人家,害人家一家,至少害得人生氣睡不著,你就高興。你說,人就這樣壞,人就有這個心理。尤其是越聰明越調皮的人,這些花樣越多,所以造的業就越重,“尋求伺察,為惡方便”。

 

又於諸惡,耽著不斷”,

明知道是壞事,但是覺得很好玩。“耽著”即貪戀,明知道是壞事:“明天再做一天,後天我不幹了。”

“耽著”貪戀。

 

引發於捨”,

這個“捨”包括兩種:一種是做壞事做絕了,看空了,也有﹔一種,不捨的意思是這個事不肯放棄,惡的習氣、習慣不放棄。

 

又於不善現前轉時,發起中庸非苦樂受”,

對於惡業來的時候,你們的哲學理論就來了:苦跟樂差不多嘛,天下沒有一定真正的善惡啊,學過哲學的最容易搞這一套,善惡是非沒有一定的標准的,所以做做也沒有關系啊,“中庸”之道,非苦非樂,就是這樣。所以,有時候學問越高的人,做起壞事來更大,“學則足以濟其奸”,找許多理由來支持自己。

 

歡者,謂從本來清淨行者,觀資糧地所修淨行,無悔為先,慰意適悅,心欣踴性。”

什麼叫歡喜的“歡”呢?歡跟喜,我們中文普通合起來講,這是兩種心理的狀況。“歡”表面化,發揮的,外發性的。就是說,學佛修定做工夫的人,怎麼才能發起“歡”的境界呢?

 

謂從本來清淨行者”,心念裡頭不思善、不思惡,此心絕對是清淨的行為裡頭,

觀資糧地”,智慧觀察,不是成就的地位,是資糧的地位,是准備工夫,

觀資糧地所修”的“淨行”,隨時起心動念不思善也不思惡,這個境界。

因此,就是日常生活之間“無悔”,一天到晚沒有做後悔的行為,沒有一件錯事﹔

因為沒有做錯,所以“無悔”,無喜也無憎。

 

無悔為先”,一天到黑平平靜靜地生活,沒有一點悔恨的行為,沒有一件錯誤的行為。

慰意適悅”,自己意境上很愉快,由意識上的愉快引發心理的根本,一天到黑是歡喜,拿現在的話講:一天到黑都快樂,這個叫“歡”,所以人逢喜事精神爽。

 

像中國古人講歡喜境界有四句話:

久旱逢甘雨”,夏天幾個月不下雨,忽然碰到好雨,大家都歡喜﹔

他鄉遇故知”,在外國流落十幾年,碰到同鄉,高興啊﹔

洞房花燭夜”,結婚的時候﹔

金榜題名時”,聯考考取了,這是中國古人形容的四句。

 

但是有人加了一個吊腳詩,下面把它加一個偈子:

  “久旱逢甘雨——光打雷。”

  “他鄉遇故知——是冤家。”

  “洞房花燭夜——是石女。”

  “金榜題名時——候補的。”

哈哈,本來還喜歡,都不喜歡了。這是歡的境界。

 

喜者,謂正修習,方便為先。”

你要注意啊,你們在十一樓全堂打坐,你們是不是“正修習”啊?

你們在那裡又搞氣的,又搞鼻子的,又有觀想觀不起來的,非“正修習”。

“修”,修行﹔“習”,練習。

正修習方便為先”,要得真正的方法,沒有得其方便,不能得定,所以“正修習方便為先”。

 

深慶適悅,心欣踴性。”

因為得了方法,跟自己非常相和,容易得定,心裡頭非常滿足,滿意、高興,

“深慶適悅”,心裡頭很高興,這個是“喜”。

八萬四千法門,一個法門撞對了,這叫“喜”的境界。

 

安者,謂離粗重,身心調適性。”

什麼是“安”的境界?你們注意啊,你們現在的境界,你們現在打坐都在這兩個字上面,“粗重”,對不對?屁股坐在坐墊上,抬都抬不起來,兩個膝蓋頭,我的外婆啊!又酸又麻,肩膀也發脹,眼睛發幹,是不是?胸口堵住,腸胃咕嚕咕嚕,上面打嗝,下面放屁,又粗又重。坐在那裡,幾十斤肉擺在棉花墊上,一大坨,你看多粗多重,不輕靈。這是佛經形容的字,不是我講的啊。就是說,離了“粗重”,你工夫到了,身體輕靈了,心理安詳了,沒有雜念,

 

調適”,即非常舒服,這樣叫做“安”,也叫做輕安境界。還不是定啊,

一般人得到這個“安”已經很了不起了,以為自己得定了,這只是輕安而已,由此可以入定,得正三昧。所以你們修行,修密宗什麼宗的,什麼都不要宗,先把教理搞清楚再修。不要拿到雞毛當令箭,坐起來在睡覺,以為自己得定了,他生來世的果報是給人家飯桌上用的,那是什麼東西,想想看?“謂離粗重身心調適性”,則得“安”。什麼叫樂呢:

 

樂者,謂由如是心調適故,便得身心無損害樂及解脫樂。”

這就叫得“樂”,究竟的快樂。就是說,由於非要生理上修持到粗重離開,輕靈,一身坐在那裡柔若無骨,乃至手腳、四肢沒有了,自己覺得沒有身體一樣,柔軟得沒有骨頭一樣。到這個境界,再進一步到心理狀況,“心調適”了,心裡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那麼再進一步,身體、心理“無損害樂”。

 

你們現在坐起來有損害苦,兩條腿壓得血通不了,不是損害嗎?對不對?然後,你坐著頭那麼一歪蠻舒服,我過來又那麼一扳,很是損害,對不對?妨礙自己,身心都受損害,所以沒有得“樂”。“無損害”,沒有妨礙自己,自由自在究竟“樂”,還不算,要得“解脫樂”,一切苦惱,身心兩方面得了解脫。解脫等於說繩子困住了,把繩子解掉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在。學佛最後的目的就是得解脫,解脫了身心,解脫了煩惱,解脫了生死。所以,要得“解脫之樂”才叫得安“樂”。

 

以離彼品粗重性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

由此,身心兩方面得到解脫了,離開了一切心理上的粗重、妄念﹔生理上的粗重、妨礙,

因此無煩惱,得真正的解脫。得了解脫才稱為比丘。

 

有人讀書:“噢,我懂了,怪不得印度佛教的出家人叫比丘。”

“什麼原因啊?”

“因為是跟孔子學的。”

“怎麼跟孔子學的?”

“哎,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嘛。”

那麼我們只好講:此一丘也,彼亦一丘也,此丘非那丘啊。

到這裡才是真比丘,可以說是一個出家人,“於諸煩惱而得解脫”。

 

那麼,什麼叫三摩地正受定境界:

 

  三摩地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

 

3.2.2【定慧解脫先定解脫.先解脫.定同解脫〉】

世尊

  於無漏方便中先說三摩地後說解脫由三摩地善成滿力於諸煩惱心永解脫故

  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由證方便究竟作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

  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

  謂即於此方便究竟作意及餘無間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與彼解脫俱時有故

 

這一段你們千萬要抄下來,既然學佛、出家,這是正修行之路。管你是修淨土、密宗、顯教、禪宗——無有此說皆為魔說!皆是魔言!由此道者,是為佛說!我沉重地告訴你,這叫法王法,法王法如是!聽到沒有?這句話,如果有業障、魔障的人,都聽不進的,馬上就聽不到了,很不懂,非常重要。

 

什麼叫得定呢?“三摩地”?“謂於所緣,審正觀察” ……

哎,我講累了,你們哪一位代我講講看?講錯了沒有關系,當學生的時候,誰不錯啊?到了無學地才可以說是少錯。你們連有學地還談不上呢。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四果羅漢還是有學地啊,到了大阿羅漢得滅盡定者,才是無學地啊。所以你們盡管講這兩句話,同時也是考你們呢。我抽半只煙,哪一位講?不要推脫,我點名了,會的說。

(有答:緣……心理的境界,非常細心、正確、謹慎地去觀察。)你講,

(有答:……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飲食方面的,不管是哪方面吧,審正觀察……難免貪嗔痴……)

還有呢?你們這邊,兩序大眾,女眾呢?你講。

(有答:……) (聽不清楚,記錄不全)

(同學:……)好了,你講。

(同學:……)請坐下,全錯了。

(同學:……)好了,不要講下去,全錯了。

 

注意,你們之所以不能得定,所以我平常叫你們注意教理,修止觀,參禪,參話頭也好,念佛也好,數那股氣做會計師也好,學念佛機,密宗的觀想也好,修定必須以所緣的境界來修,緣於境界

念佛一定,這一聲佛號就是你修定的所緣﹔

觀想白骨觀,譬如從腳指頭這個白點開始觀起,這一點就是所緣﹔

准提法,觀准提菩薩的一只手或者一只眼,這個就是所緣。

 

所謂修定,意識境界非要有一個所緣,緣境而修,緣影而修。

《楞嚴經》告訴你六塵緣影都不是,那是講本體,講做工夫必須要意識起所緣。所以,你們基本一路錯下去。有些,譬如說,從智師、張尚德有一部分是對,有一部分不對,邏輯不清楚,因明不清楚。這就是說,要定在所緣上。你們講不出來的就更要注意,就是說,你們本來就糊塗,修什麼東西啊?所以,念佛一心,就是意識所緣在佛號上﹔觀想的時候,意識起修在觀想上﹔看光的時候眼根起修,意識就在光上。這個“所緣”境,

 

審正觀察”,

這個時候我是作意修,修本來就是作意,你作意要使它成。譬如我要觀阿彌陀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者觀眉間白毫光相,或者觀胸卍字輪相,就觀這一點,正思維“於所緣審正觀察”。觀卍字輪的時候,想“我等一下吧,這個我不適合啊,我還是看這個好了……哎呀,這個頭上恐怕血壓高啊,我還是看佛的手指頭好了。”這已經不是“審正”“所緣”了。

 

你們有些沒有受過灌頂,有些受過灌頂,修准提法,叫你觀心月輪中的“唵”字,就是所緣境,行住坐臥就是這個所緣,不能斷,要清明自在,要“審正觀察”,此心專一在這個境界上,這叫所緣。所以,你們看了所緣,講的都對,佛學都對:所緣者,眼睛緣色,耳朵緣聲,反省自己觀察——那是行為,修“行”。

 

觀空所緣是念念觀空,那麼觀空,空也是一緣,我一坐下,萬念放下,就是觀空,永遠住在空上,那你就是所緣在空,我萬念不起,這個所緣在空﹔我身體也丟掉了,所緣在無相,也是所緣。八萬四千法門,大小乘的修法,無一不是所緣之境。所緣緣著……什麼叫做定呢?不是昏沉,也不散亂,“審正觀察”思維修,思維什麼?所緣,心住一緣,專一了“心一境性”,這就是得定這才是修定的起點。

 

你們得定了嗎?打起坐來在那裡幹什麼?你們打起坐來是緣散亂,對不對?沒有錯吧,我沒有把價錢給你們算少了吧?因為緣散亂心而修,你們有沒有功德?有功德,他生來世,好一點的,人中再來,不然變猴子啊,變那些跳蚤種種,因為是依散亂心而修,很精靈,而有業果,業果是惡果。所以,種善因而得惡果者,在修行中人就這樣地誤入了歧途。所以要正思維修,很嚴重地告訴你,包括了顯教密宗的正法修持之路。以此說者是佛說,非此說者皆魔說,你們注意。

 

(有問:……)那是緣空啊,什麼叫坦然?緣空而已。

你有所不懂,以為自己懂。

所以,“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注意啊。

 

世尊於無漏方便中,先說三摩地”,

一切佛經,教我們修行之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出家在家的人,先要修到無漏果,無漏就是大阿羅漢。修無漏果的方法裡頭,必須先要修定,佛說的,不修定不叫做修行,不叫做出家,也不叫學佛。

 

後說解脫。”

得了定以後,再談解脫。定都不能得,你解脫個什麼?身心粗重,煩惱皆在,你解脫個什麼?懂了吧?這一段你們要抄下來啊,不要貼在壁頭上,貼在額頭上,這就是真學佛了。

 

由三摩地善成滿力,於諸煩惱,心永解脫故。”

佛教育我們的修行之路,沒有哪種大小乘修行不是先叫你修定的,得了定以後才能真解脫。這個定的境界,“三摩地”,這就是至善。因為煩惱不起、妄心不起;既不行惡、也不做善,是名至善--無善無惡。所以六祖告訴你“不思善,不思惡”這個境界。“善成”就了,圓滿了,這個定的力量對於一切煩惱不起,此心永遠得解脫。

 

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

所以佛說法,在這個欲界世間裡告訴我們世間人,我們世間都是有漏之因,六根都在漏。“有漏”的當中,

“先說解脫”,

方便變了,有時候佛先告訴我們“解脫”,這個“解脫”是方便,先看透,解脫了世間。但是,解脫了幹什麼?解脫了要去修定,光求解脫不修定,他生來世的果報是外道,或者是哲學家、思想家。思想學問高的人……你看很多文人、藝術家、畫家、詩人,文字好的,蘇東坡的境界: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多解脫啊。

雪上偶然留爪印,鴻飛哪復計東西。”非常解脫,但沒有真工夫,不得定。

 

所以,那個有名的故事,蘇東坡跟佛印兩個,自己認為“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佛印看這個偈子後,一題:放屁!給人送回去了,他就來:“我這個境界,你怎麼說我放屁?”“唉,你既然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有解脫,不得定,有什麼用?理解上解脫了,以為自己對了,定境沒有,不能心一境性。所以佛有時候“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

 

由證方便究竟作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

為什麼有時候先說解脫呢?就是方便教育,解脫以後要你開始修,悟到這個理來修。因為“由證方便究竟作意果”,你要曉得我們起觀,心緣一境的修法還是方便方法裡頭的過河的一只船,過了河這個方法要丟﹔但是,你還沒有過河,不要丟,你根本沒有過去。“方便究竟”,所以修行,是起心動念“作意”修,不是不作意修。

 

譬如念佛,淨土法門,為什麼叫你念南無阿彌陀佛,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是“作意”修,轉意識業力,轉成那個境界,故唯識講“轉識”。慢慢轉成作意成就了,那麼世間“煩惱斷”,世間煩惱斷了以後,才得到“根本”的定境界,“根本”定,不是方便定。自心本定,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知道清淨,理論上知道,有解脫知見,沒有解脫工夫,沒有得定,你不清淨。所以,一般學佛的,不管在家、出家,口口談空,步步是有。都講空,脾氣一來:“格老子的!”你看有沒有?你們空了個屁?屁不空的,一碰到境界即不解脫又不空。為什麼?沒有定境,有什麼用?!所以,佛說法有這種方便,重點還是要你修止、定境。

 

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不過,佛經教育我們的方法,有時候是同時說定的境界以及解脫的方法。

 

謂即於此方便究竟作意。”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佛是告訴我們:一切修定的方法都是“方便”,方便怎麼修呢?“究竟作意”修,另起個意境。所以,你沒有聽過淨土,你不曉得修淨土﹔修了淨土,“南無阿彌陀佛”,不過是作意在淨土的境界上,是你意識造作出來的,對不對?天堂、地獄、人間都是人之作意。

 

及餘無間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與彼解脫俱時有故。”

得了無間道,沒有間斷性,這叫“無間道”,行住坐臥,睡的時候、醒的時候,隨時在定中,在解脫中,這叫“無間道”。入定的時候有解脫,解脫了煩惱﹔不入定的時候,煩惱又來了,這不是“無間道”。要晝夜六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無間道”,沒有間斷性。在這個“無間道”的定境界裡,由於這個三摩地定,一定了以後,一切煩惱當然解脫。“與彼解脫俱時有故”,同時存在。

 

這就是佛法的正修行之路,懂了沒有?這段要抄下來啊,說不定我哪天想起來就考你們一下,至少你們背來這一段,就答一百分。你做到了,明天就可以下樓了,就可以畢業了,就不要在這裡再讀了﹔做不到啊,你在這裡一萬年也修不成功。這裡的教育目的是這個,至少我要求的教育目的是這個。不是這個目的,老實講,我遷就你們一個學期,做不到的,我不幹了。不幹就關門大吉,今天世界上沒有第二人幹,我可以吹這個牛。千萬注意啊,辭親出家,所為何事?為這個事。

 

3.2.3靜慮障礙五蓋〈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

復次,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

將證彼時,能為障礙何等為五

    .貪欲蓋      .瞋恚蓋。  .惛沈睡眠蓋

    .掉舉惡作蓋  .疑蓋

復次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

已經講過了,今天到這裡為止吧?這一段那麼重要的東西啊,回去好好如牛吃草一樣反芻,先吞下,再吐出來慢慢嚼,嚼爛、搞熟,一切修行之路皆是這個法門。

 

所以,你們上座靜坐,於所緣境“審正觀察”,達到“心一境性”,就是止觀雙運。

“審正觀察”是;“所緣作意無間不斷”是,要注意啊。

一切佛法,禪宗也好、密宗也好,拿止觀來講,不離止觀,都是止觀,乃至成佛之路、成佛之果,也是止觀而已,千萬注意啊。

 

(應接第七....九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