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9, 2020

第十二講

回紀年書目》《南懷瑾著作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南師講《瑜伽師地論》第十二講  錄音  書目.本地分.三摩地  彩妝.卷十一

 

……這一段跳過去不講,可不可以?請舉手……

哦,少數服從多數,只好講下去了。

 

卷十一

3.3 作意差別七根本作意.餘四十作意

3.3.1 根本作意:〈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

3.3.2四十作意:〈法義念住.勝解真實.有學無學.遍知正斷已斷.有無分別影像所緣...〉】

...

  力勵運轉作意者謂修始業未得作意者所有作意

  有間運轉作意者謂已得作意於上慢緩修加行者所有作意

  有功用運轉作意者謂即於此勇猛精進無有慢緩修加行者所有作意

  自然運轉作意者謂於四時決定作意

    .得作意時  .正入已入根本定時

    .修現觀時  .正得已得阿羅漢時

力勵運轉作意者,謂修始業未得作意者所有作意。”

怎麼叫用力地勉勵自己運轉,把它轉化過來。這個修止的作意法門,就是講開始修行的人,

始業”開始修,

未得作意”觀也觀不起來,影像也沒有,佛學嘛,什麼六根、六塵、五陰、空、不空都弄得很透徹,用功用不上路。

這個時候,“修始業未得作意”,作意的道理始終搞不清,觀想也觀不起來,靜止也靜不了,打起坐來,不打坐還好,越打坐,思想妄念越多,再不然上座就昏沉、就睡覺,這就是說“修始業未得作意”。

所有作意”,所有的各種作意境界起不來,這個時候,必須要下決心求一種方法如何策勵自己,

比方顯教的修法,般舟三昧,就是“力勵運轉作意”之一。

 

所謂般舟三昧就是在一個大殿或者空房間裡,桌子、板凳什麼都沒有,一樣東西都不能有,佛像也不能有,有個佛像也是有所依靠。然後,上面吊了很多的繩子,不給你上吊啊,不是准備吊死的。那個繩子一圈掛著,一邊走,經行,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作意觀想也好,緊著走。或者七天,或者二十一天,或者四十九天,甚至於一百天,光是走,常行不坐,不臥。實在累了,就把兩手套在繩子裡一掛,站一下,然後還是走,

(有問:吃飯、大小便怎麼辦?)吃飯、大小便都要站著,也不准坐下來。

(有問:那不大方便吧?)當然不方便一點了,

可是你修般舟三昧非要這樣修,兩腿搬開一點,大便照樣走,沒有什麼了不起。譬如有老輩子的,我曉得的一位前輩,他修過,他告訴我:到了八、九天時硬是受不了,比死都痛苦,兩條腿腫得如水桶那麼大。可是,他準備這條命不要了,一生證到。他說,走到四十幾天的時候兩腿縮小了,到了五十幾天以後啊,那不是在走啊,在房間裡如同在空中飛一樣,之輕靈,之舒服。

 

哎,般舟三昧你們不要去嘗試啊,不是開玩笑的。

般舟三昧是昏沉太重的人,散亂心太重的人,自己覺得業力很重,拿最苦的苦行自己來力勵作意,力勵修行。

所以,修行是以苦為師,拿苦給自己吃的,不是圖舒服的,修行本來是拿苦給自己吃的。好好的事情不幹,把兩條腿彎起了,在那裡坐著……這個事情也並不難過,當然,也很舒服,你得了定,那無往而不舒服,無往而不樂﹔沒有得定,一切皆苦,有求都是苦。這是力勵作意,

 

等等,剛才舉了一個般舟三昧。譬如有人拜佛,晝夜在拜,一直不斷,拜到趴在地上爬不起來,只要稍稍勉強能爬得起來,還是拜下去,這些都是力勵作意的修行。真要修行,沒有那麼輕鬆的,對自己原諒,對自己優待,對自己寬鬆放逸,決不能成功。

 

有間運轉作意者,

  謂已得作意,於上慢緩修加行者.所有作意。”

怎麼叫“有間運轉作意”?上面不是有一條無間作意嘛,無間是沒有間斷過,這裡來一條可以間斷--變換方法。

謂已得作意”,

  譬如觀想或者念佛的人,已經得到念佛三昧了,還要進修﹔或者,得清淨的人,已經清淨現前了,

  那麼,可以調換一下方法。

慢緩修加行者所有作意”,各種方法,查驗自己,試驗自己,變更修持。

 

有功用運轉作意者,

  謂即於此勇猛精進,無有慢緩修加行者.所有作意。”

什麼叫“有功用”,即隨時在用功中

運轉作意”呢?就是說,你在修定的時候,在勇猛精進中,不慢不快,一貫地那麼下去,所以,有功用作意。

修加行者所有作意”,都屬於修各種加行,但是不離本行。就是說,剛才引用過,“龍銜海珠,遊魚不顧”。

 

自然運轉作意者,

  謂於四時決定作意,一得作意時,二正入已入根本定時,三修現觀時,四正得已得阿羅漢時。”

這包括四種。什麼叫“自然運轉作意”?

如果你們用功到這個階段就很舒服了,幾乎快要到達無功用行。

上面講到的都是“有功”需要用。到達了定力足了,自然作意,無往而不定:爬山也在定,跑步也在定,運動也在定。

“自然運轉作意”。這包括四個時間,

決定作意”,這四種情況之下,都曉得修持的法門。

 

第一種是“得作意時”,

譬如你修光明點,或者觀佛像,觀起來了,行住坐臥,乃至入世、出世永遠不變,這個影像始終在。

“得作意時”,得到了,然後就不需要那麼作意了,它自然隨便到哪裡,入世的話,歌廳舞舍,乃至麻將桌上——當然不鼓勵你們打牌了。吃飯、上一號、二號、三號、四號,這一切境界時候,這個止觀的境界不會變,這是第一種,屬於“自然運轉作意者”。

 

第二,“正入”,已經入定,得到

根本定”的時候,作意觀想境界,要空就空,要有就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性空緣起,如意出入。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更不談了,可以如意出入,這個時候屬於“自然運轉作意”。

 

第三,“修現觀時”,

這個現觀是有限度的意思,第六意識的現觀。就是說,入世出世,乃至在前方作戰,炮火連天,隨時生命在呼吸剎那間,那個時候的現場境界一切觀空,在清淨境界裡。乃至原子彈炸下來,如永嘉大師所講,

縱使鐵輪頂上旋”,就是原子彈剛好在我的頭頂上下來,

定慧圓明終不失”,自己還在定中,毫不相干,

乃至骨頭炸成灰粉了,定境沒有變,即現觀作意,這個叫做“自然運轉作意”。

 

第四種,“正得已得阿羅漢時”,

證得最後的九次第定,四禪八定到最後,完全入了滅盡定境。

所以,阿羅漢入滅盡定境不是我們凡夫所理想的那麼……他是非常自然的,很自在。

 

3.3.2四十作意:〈法義念住.勝解真實.有學無學.遍知正斷已斷.有無分別影像所緣...〉】

  思擇作意者謂毘鉢舍那品作意

  內攝作意者謂奢摩他品作意

  淨障作意者謂由此故,棄捨諸漏永害麁重

  依止成辦所行清淨作意者

    謂由此故,依離一切麁重之身雖行一切所緣境界,而諸煩惱不復現行

思擇作意者,謂毗缽捨那品作意。”

即思維抉擇,就是說,一切要在觀中。

譬如剛才我們大家做測驗,叫大家觀一個明點,或者觀一個佛像,這個作意起來,你說這個是止,一念不動的止,有沒有觀呢?當然是觀,因為,你起來的這個明點是觀起來的,是作意觀起的。所以,止中有觀,

“毗缽捨那”就是觀。

 

內攝作意者,謂奢摩他品作意。”

一切歸之為內。你們研究佛經要注意,一個內、一個外,要你們的命。

講定心於內,然後你們打起坐來,拼命把那點光啊,佛像啊抓到這個身體裡面,放在心窩子裡,是不是這樣?

所以啊,血壓也高了,胃也不好了,消化也不了,病也生起來——他並沒有告訴你在身體之內,只是內而已啊。

什麼謂之?無內外之內,唯心謂之內﹔心意識散亂,向外馳求就是外。

你硬是要把它弄到這個身體裡頭……所以道家有許多,哎呦,守這個丹田,守這個肚臍眼下面一寸三分——女人若故意守這裡,不得了,也許會得血崩症,會死人啊﹔男性修久了遺精啊,漏丹啊,什麼都來了,都不可以。你守這裡幹什麼?人家說要守肚臍丹田。這裡有什麼?腸子、大便,你守它幹嘛?你又不是做清道夫挑大便的,老是看著自己的肚臍幹嘛?

內在不是在身體以內,是心,此心內定,不分內外之內。

“內攝作意者,謂奢摩他品作意”,修止。

 

淨障作意者,

  謂由此故,棄捨諸漏,永害粗重。”

“淨障”即淨了一切業障,沒有了,因為修定。

這包含的意思是,因為修定的關系,可以得無漏果,六根六塵都不分,內外寂靜清淨--“棄捨諸漏”。

“永害粗重”,沒有“粗重”,永遠在輕安的境界裡。

 

依止成辦所行清淨作意者,

  謂由此故,依離一切粗重之身,雖行一切所緣境界,而諸煩惱不復現行。”

就是說,真得了定的人,這個肉身轉了,我們父母所生的肉體。平常凡夫的肉身是粗重,非常粗重,道家講“沒有仙骨”,骨骼非常重,又笨,骨節不珊然。歷史上所謂講唐朝的宰相李泌,就是吃了懶禪禪師鼻涕加上作料的那半個芋頭,說是出來後骨骼珊然,走起路來,那個骨骼沙沙地響,那麼輕靈,仙骨。得了道的骨骼肌肉一定輕靈,一切粗重之身離開了。

雖行一切所緣境界”,雖然去入世,做事做人,

而諸煩惱不復現行”,永遠起不了煩惱﹔不是故意不起煩惱,想起煩惱,沒有煩惱。

所以道家的張紫陽講過這句話,“煩惱無由更上心”,心裡想弄個煩惱來煩煩,玩一下看。起不了煩惱,得了定會到這個境界。身體粗重離開了,永遠輕安﹔心解脫了,永遠無煩惱。

 

3.3.2四十作意:〈法義念住.勝解真實.有學無學.遍知正斷已斷.有無分別影像所緣...〉】

  他所建立作意者謂諸聲聞所有作意要從他音,乃能於內如理作意故

  內增上取作意者謂諸獨覺及諸菩薩所有作意以不從師而覺悟故

  廣大作意者謂諸菩薩為善了知生死過失出離方便發弘誓願趣大菩提所有作意

  遍行作意者謂佛世尊現見一切無障礙智相應作意

他所建立作意者,

  謂諸聲聞所有作意,要從他音,乃能於內如理作意故。”

“他所建立作意者”是什麼呢?他即外面的,靠其它的。就是說,佛的小乘弟子們聲聞眾,怎麼叫聲聞眾呢?不是說聽到聲音就得道了,是因為佛經的說法教化。等於你們諸位同學一樣,聽聽上課嘛,煩惱少一點,做人好個半秒鐘﹔不聽的時候,老毛病依然如故,“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聲聞眾。天天挨一頓罵,罵了以後很乖﹔不罵的時候,皮都發癢,連聲聞的聲聞……只好大聲吼吼你,乖一點。

 

所謂“他所建立”,

譬如我們靠念佛的,聽到人家木魚一敲,鐘一打,一念佛……你看每一個上殿,“噢……噢……噢”,“噢”了幾聲,好多人眼淚雙垂——聲聞眾,聽到那個聲音,境界環境影響他,善心起了一點點﹔離開了木魚引磬,一出門,“好討厭!”就來了,是不是這樣?沒有錯吧?都屬於聲聞眾“他所建立”,所以靠念佛,靠念咒子,靠佛音聲所伴是

 

謂諸聲聞所有作意”,

就是他所建立,不是自己的功力到達了,依賴於善知識,依賴於菩薩,依賴於佛,依賴於聖人的引導,自己才有一點點好的心理境界出現。不然,丟在那個環境裡頭,自己是莫名其裡鑽出來一個土地堂,莫名其妙(廟)的意思,莫名其“土地堂”,就是這樣。還有呢,

 

要從他音,乃能於內如理作意故”,

聽了別人講,多聽聽經,多聽聽念誦,然後心裡頭還合理一點,只要三天不好好守規矩,就又如野馬奔騰了。

 

內增上取作意者,謂諸獨覺及諸菩薩所有作意,以不從師而覺悟故。”

這就高了,是自己內在定慧的力量一天天在增長,

增上取作意”。這就是獨覺辟支佛的境界,

及諸菩薩”們的境界。那不從人家,也不靠環境,也不靠善知識的呵斥——文字講好聽點叫呵斥,普通講就是挨罵,完全是自己曉得進修,佛菩薩境界。

以不從師而覺悟故”,不需要善知識老師的教訓,自己隨時能夠進入,隨時覺悟。

 

廣大作意者,

  謂諸菩薩為善了知生死過失、出離方便、發弘誓願、趣大菩提,所有作意。”

這是大菩薩的境界,大乘道。大乘道菩薩一切的願力,譬如普賢菩薩的大願,若以止觀法門來講,就叫做“廣大作意”。我們都曉得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多偉大!虛空若是有邊啊,我的願力比虛空還大!下面一轉,而虛空是無有盡故,故我願無窮,虛空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我的願力同虛空一樣,也是無量無邊的。明知眾生度不了,明知眾生不可度,明知眾生不能度,不要度,我也度,反正你不愛我,我愛你,總是愛到底為止,這叫做菩薩廣大願。

 

所以,只有菩薩境界才發弘誓願,弘是那麼廣大。一切眾生可以反對我,一切眾生可以殺掉我,一切眾生可以罵我,我始終慈悲一切眾生,永遠追隨一切眾生,此乃“弘誓願”。

趣大菩提所有作意”,這是大乘道的菩薩發阿耨多羅無上菩提心的大願,這叫“廣大作意”。

 

遍行作意者,

  謂佛世尊,現見一切無障礙智相應作意若諸菩薩,遍於三乘及五明處,方便善巧所有作意。”

遍行作意”還不是菩薩境界,是佛境界。

“遍行”即無所不在,沒有涅槃,沒有佛涅槃,也沒有正法、像法、末法,永遠存在,都在一切眾生的旁邊,都在一切眾生的心中,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這叫“遍行作意”,只有佛的境界做得到。

所以《楞伽經》告訴你,“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

佛在哪裡?釋迦牟尼佛隨時都在,阿彌陀佛隨時都在眾生的心念中。“遍行作意”。

例如《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就是這個道理。

這包括了大乘菩薩道,三乘五明,方便善巧所有作意,八萬四千法門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此境界。

 

【修止觀瑜珈四十種作意】

這叫做修止觀瑜珈四十種作意的範圍,都給你們解釋完了。現在再加分析,你看彌勒菩薩多慈悲啊!講了一條一條的,又告訴你,所以,你們說看懂了,但還是要聽人家講下去一樣,這是表示你不粗心大意。你看,佛說法,彌勒菩薩說法,當時聽的都是大菩薩,那還不懂?不一定懂,粗心就過去了,他再分析。

 

3.3.2.1作意相七根本作意與四十作意的關係

此中,

  了相作意:攝緣法緣義餘六作意:唯攝緣義

  緣身等境,四種作意遍在七攝

 

  了相.勝解.加行究竟果作意通攝勝解真實作意

    觀察作意唯攝勝解餘三作意唯攝真實

    此就前門,就餘門者當知隨應七種作意皆攝

此中,了相作意,攝緣法緣義。餘六作意,唯攝緣義。緣身等境四種作意,遍在七攝。”

他說,這四十種作意的範圍裡,內外,所謂“了相作意”怎麼講呢?

”即包含,包含了緣法、緣義。

什麼叫“緣法緣義”?哪位同學解釋一下看?我喝一口茶,偷個懶……

“緣”是所緣的境界,

譬如我們念佛,就是緣念佛修法,開始修沒有不所緣的。

  一種是“緣法”,緣什麼法呢?四念處、四正勤,三十七道品都是法,乃至念咒也是法。

譬如密宗的念咒,假設拿四念處來歸類,密宗的念咒是屬於哪一法?

  你們居士們有些都學過密宗的,講講看?參參看啊?這都是屬於“緣法”。

譬如剛才講,叫你們觀一個明點,看佛像,也是屬於“緣法”,一個方法,包括一切事,一切理。

 

緣義”呢?義就是理,參究這個理。

譬如參究《楞嚴經》的理,“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譬如你們早晚課所念的《楞嚴咒》的偈子,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祈穫法身”。

  你們光念過去了,心中沒有緣義--這句話的意義在哪裡?怎麼是“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穫法身”?

我今得果成寶王……”

  你們念的時候有沒有緣義呢?光是木魚一敲,一個字一個字地念過去了,

  這個意思你們沒有照著做,沒有去想過,不是緣義,也不是緣法。

所以,修行不是緣法,就是緣義,義就是理。所以“了相作意”是包含了“緣法緣義”。

乃至於其餘六種作意都包含在內緣義。嚴重地講,“了相作意”是“緣法緣義”,及“餘六作意”呢,是包括在“緣義”裡頭,即參究這個道理在裡頭。

 

還有“緣身等境”,

譬如密宗的修氣脈就是緣身,甚至道家的修氣脈都是緣身﹔甚至於密宗蓮花部的觀想頂上唵字,心中阿哄,兩個膝蓋頭什麼梵文字,肩膀上什麼梵文字,手怎麼做手印,怎麼觀想,怎麼獻曼達,怎麼獻花,這些等等都是修身,由身瑜珈修盧捨那佛境界,一樣可以成就。這是講包括緣身等等的四種作意指緣身受心法四念處

遍在七攝”,普遍地,包括了緣法、緣義等等,緣身等等,都在七個根本作意裡頭。

 

了相勝解加行究竟果作意。”

是怎麼講?剛才將了相講清楚了。

譬如說天臺宗……當然,智者大師是成就了的,所以講得對。

禪師講得對,證道是“唯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聽懂了嗎?

“唯了因之所了”,這個了不是了義佛經的了義,是了相,真了了。

譬如我們這個玻璃球,把它打在地上,“格老子,算了!”

“算了”北方話,就是這個了字。

“算了!”一打,玻璃粉碎了,你看不看?你還捨不捨得?管他呢,捨得是了了,不捨得也是了了,

“了因之所了”,這個了就是這樣的了。

所以,修道證果“唯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並不是你另外生出來一個東西,懂了吧?

 

譬如學佛,我看到好多朋友:哎呀,你現在年紀那麼大了,子孫滿堂,什麼都滿足了……

……這裡蓋廟子,那裡搞什麼,永遠不了,世界是無了之局。要了,就是這一剎那之間,這個水晶球丟在地上,“格老子,了就了了!”只有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哪有不了的時候?幾時得了?所以古人說,

即今休去便休去”,現在放下就放下了,

要待了時無了時”,你等到哪一天,我事情做完了才來修行——沒有了的時候!哪有了?

“要待了時無了時”,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叫“了相作意”,要了就了,一了就百了。

 

那麼,第二個,“了相勝解加行究竟果作意”怎麼講呢?

通攝勝解、真實作意。觀察作意,唯攝勝解。餘三作意,唯攝真實。

  此就前門,就餘門者,當知隨應七種作意,皆攝有學及非學非無學二種作意,亦攝無學作意。”

 

3.3.2.1作意相七根本作意與四十作意的關係

...

  有學及非學非無學二種作意,亦攝無學作意:謂清淨地了相作意,及加行究竟果作意

  了相.勝解.觀察作意:攝遍知作意

    餘三作意:攝正斷作意

    加行究竟果作意:攝已斷作意

  觀察作意:唯攝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餘六作意:通攝二種

  事邊際所緣作意:遍一切攝

  所作成辦所緣作意:若就初門,遍一切攝就第二門,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攝

  最初勝解思擇作意皆所不攝若奢摩他而為上首遍一切攝

  若最初寂靜若毘鉢舍那而為上首當知亦爾

 “有學”就是我們,剛剛要學佛。

“非學”相等於無學位,不需要再學,到家了。

“非無學”,那已經證到二乘菩薩境界之間,這“二種作意”。

亦攝無學作意”,絕對“無學”,是大阿羅漢與菩薩之間。

 

謂清淨地了相作意,及加行究竟果作意,

  了相勝解觀察作意,攝遍知作意。餘三作意,攝正斷作意。

  加行究竟果作意,攝已斷作意。

  觀察作意,唯攝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餘六作意,通攝二種。

  事邊際所緣作意,遍一切攝。

  所作成辦所緣作意,若就初門,遍一切攝。”

我這樣念下去有沒有味道?你們就了了,一點味道都沒有,真了了。你看,學《瑜伽師地論》、學佛法要怎麼學?你們懂了沒有?我剛才故意不給你們講,我曉得你們不懂的,念下去就沒得味道了。這一段你要畫表格,畫出來歸納,這個理論擺在一個什麼範圍內,這是邏輯、因明﹔這個理論屬於什麼範圍,彼此牽連相關的……所以,《瑜伽師地論》法相唯識之學,彌勒菩薩的學習是非常科學,難於研究的,理由在此。假設你們粗心大意,以為自己已經了了,才沒有了呢,了不了的。分析精詳,一路分下來告訴你。這個歸那個,那個歸這個﹔那個就是這個,這個就是那個,一路牽連的關系。

 

(這裡,南老師沒講大結構!)

表:四十作意 vs 七根本作意

 

了相

勝解

遠離

攝樂

觀察

加行究竟

緣法

 

 

 

 

 

 

緣義

 

緣身受心法

勝解

 

 

 

真實

 

三學

 

 

 

 

 

遍知

 

 

 

 

正斷

 

 

 

 

已斷

 

 

 

 

 

 

有分別

 

 

 

 

 

 

無分別

 

事邊際

所作成辦

II

勝解寂靜

一分

 

具分

無間殷重

隨順

 

 

 

 

 

對治

 

 

 

 

順清淨

 

 

 

 

 

 

順觀察

 

 

 

 

 

 

力勵運轉

 

 

 

 

 

 

 

有間有功用

 

 

 

自然運轉

 

 

 

 

 

思擇

 

 

 

 

 

 

內攝

 

 

 

 

 

 

淨障

 

 

 

依止成辦

 

 

 

 

 

 

他所.增上

廣大

 

 

 

 

 

 

 

遍行

II

II

II

II

II

II

 

好,這段的最下面一行:

 

又了相作意,

  若他所建立作意攝者,以聞他音及內如理作意,定為其緣。

  若內增上取作意攝者,唯先資糧以為其緣,所餘作意,前前後後,傳為其緣。”

好了,這一段是最後結論,剛才我們也講到這裡,講到

內增上取作意。唯先資糧以為其緣”,

我們做生意要先找本錢,做人吃飯要有糧草,學佛,你們准備學佛,不管在家、出家的,先要准備本錢。

什麼本錢呢?福德資糧、智慧資糧

沒有福報修不成的。說:我剛剛開始想要清淨,自己在廟上想修七天,哎呀,家裡打電話來說:媽媽這兩天血壓高了,想你。你非動心走了不可,對不對?剛剛說:哎呀,我在這個地方要清淨兩天啊。有個煩惱就來找你,你自己火也大了。再不然,剛剛打坐坐得好的時候,旁邊一個人放了一個臭屁,把你臭死了,你氣得就想跟他打架——福報不夠。所以,要想修行,要福德資糧具備。

 

福報怎麼修呢?平常做人做事,一切善行念念迴向菩提,積累福德資糧。

第二還要智慧資糧,要遇善知識,經教、教理統統豁然而貫通。

要二資糧,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具備了,然後才可以起修。

 

像你們諸位在這裡,你看,兩種資糧都有,不過你們把兩種資糧都倒入那個餿水缸裡去了,寶貝都倒掉了。那是損福德的,其將來的果報也不可思議啊,我告訴你們,警告你們,試試看啊,我講的話都有憑證的。

禪宗講“莫將容易得,便做等閒看”。那麼好的一個環境給你,自己不修福德資糧,不尊重福德資糧,不珍惜智慧資糧,自己還在那裡鬧別扭,你現在固然是痛快了,其果報在那裡不可思議啊,試試看吧。講句北方人的土話:走著瞧吧。走著慢慢看吧,一個個的果報都會來的,不然佛法無靈,那我就不信佛了。佛法的因果歷然,一點不差的,你不相信就試試看。所以說,“唯先資糧以為其緣”。

所餘作意,前前後後,傳為其緣”,前因後果。

譬如我們今天為什麼感冒了?因為昨天穿少了,這是它的前因﹔涼到了,是它的後果。因為昨天吃壞了,今天拉肚子是它的後果,“前前後後”,前因後果,

“傳為其緣”,互相為因果。因為今天生病了,所以不敢亂吃東西,不敢亂走,慢慢吃藥,病到明天好了再說。所以,“前前後後,傳為其緣”,互相因果。尤其是修行人,起心動念處,自己對於錯誤一點都不知道!其實啊,這個因緣統統種在那裡,最後結賬的時候只有自己吃虧,自作自受有什麼辦法?

 

3.4相差別:〈所緣相.因緣相.應遠離相.應修習相〉】

復次,云何所緣差別謂相差別

  何等為相略有四種

    .所緣相.因緣相.應遠離相.應修習相

  所緣相謂所知事分別體相

  因緣相謂定資糧

  應遠離相復有四種謂沈相、掉相亂相、著相

  應修習相當知對治此四種相

復次云何所緣差別?”

現在講“所緣”了,有影像所緣與無影像所緣。

緣個什麼呢?剛才我給大家指出來:緣亮光、緣明點、緣佛像,我給大家講了兩種方法。當然,不要緣你的情人,那越緣越糟糕,越墮落,像第六代達賴一樣,那不行。那我緣鈔票最容易了?天天弄張國父頭像在那裡看?**,佛法就是所緣,這個我講過了。現在告訴你,“復次,云何所緣差別”呢?

 

謂相差別。何等為相?

  略有四種,一所緣相,二因緣相,三應遠離相,四應修習相。

  所緣相者,謂所知事分別體相。”

“所緣相”,你所知道的事情,意識分別。

譬如說,拿修法來講,有人對觀世音菩薩特別有緣,你就選擇觀白衣觀音,尤其是白衣觀音化做女身的聖像,對於這個娑婆世界,對我們東方世界特別有緣。只有菩薩慈悲念女身。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化女身相?因為他知道世界上的女人最偉大,女人最痛苦,女人最值得救度。

所以,他在東方世界始終以女身出現,清淨莊嚴。現女相是菩薩慈悲,是代表母愛、大慈悲的愛。

所以,彌勒菩薩始終是男身相,代表父慈,所以彌勒被稱為大慈士。

 

謂所知事分別體相”,

譬如有些修密宗的,喜歡修綠度母,那個跳舞的姿勢,腰身,三圍,怎麼一擺,上體還裸的,手式這麼一拿,眼睛向外一瞥,一身都是綠色的,你看到特別有緣,一念就靈光,好,你去修綠度母。有二十一尊度母,有綠的度母、紅的度母、白的度母,各種度母,還有金剛度母,所謂度母者,就是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化身,母者即媽媽。

 

所以我經常說,我們離開佛教看世界上的宗教,一般人恨死了:哎呀,男人看不起女人,女人討厭男人……講了半天還是女人最偉大,天主教最後嘛,還是聖母瑪利亞﹔佛教最了不起的觀世音菩薩是以女身出現﹔道教的玉皇大帝狠的不得了,但玉皇大帝怕他的媽媽瑤池聖母,西方聖母。所有的宗教最後還是女性偉大,對不對?我這是替女性講話啊,女性同學要送一個紅包給我,哈。“謂所知事分別體相”。

 

因緣相者謂定資糧。”得定,修一切止觀就是為了得定。

應遠離相,復有四種:謂沈相,掉相,亂相,著相。”修行不應該有的。

“沈相”即昏沉,一打坐就頭腦昏聵,睡眠。

“掉相”不是散亂啊,掉相等於跳動,有時候打坐起來好像有一點清淨,

  突然一個念頭來了,“哎,討厭!”就掉了﹔

  沒有想、沒有想,哎,突然又蹦出來一個,“哎,討厭!”又丟掉了,這種就是掉相。

“散亂”是根本坐不下去。

“著相”不可以,即使得到了一個空,得到清淨了,也不要著相,“龍銜海珠,遊魚不顧”啊,清淨相都不著。

 

如果你分別影像所緣,我要緣一個觀音相或者佛像,或者一點明點亮光,結果啊,亮光緣不起來,一股清淨相來了,身心非常清淨,然後我貪著清淨定下去,認為自己對了——錯了,這是著相,你被清淨相迷走了,你的定境界,這個專一的分別影像離開了主體,不能得定,懂了吧。

 

所以,你們有許多到了邊緣不能得定,就是著相,你們特別注意。沈相、掉相、亂相、著相,這四種相不能著。

《金剛經》的四種相,人相、我相、眾生相……那是大乘菩薩的以體而論,以性而論﹔

這個是以功用而論屬於應該遠離的。

 

3.4.1應遠離相:〈...〉〈癡行.貪行.鈍根.愛行〉】

何等沈相

  謂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常覺寤勤修觀行、不正知住

  癡行性耽著睡眠無巧便慧

  惡作俱行欲勤心觀不曾修習正奢摩他於奢摩他未為純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

  其心惛闇於勝境界不樂攀緣

何等掉相

  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廣說

  貪行性樂不寂靜無厭離心無巧便慧

  舉俱行如前欲等不曾修舉於舉未善唯一向修  舉:南師講《瑜伽師地論》第十三講

  由於種種隨順掉法親里尋等動亂其心

...

 

應修習相,當知對治此四種相。”對昏沉、掉舉、散亂、著相要對治。

何等沈相?謂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常覺寤勤修觀行,不正知住,是痴行性。”

注意啊,出家修行的更要注意啊!什麼叫容易落沉相?打起坐來不能用功?因為

不守根門”,六根不守,就是身體放逸。所以戒律,目不斜視,笑不露齒,就是守根門。哈哈一笑,散亂了,所以要笑不露齒,笑要微微笑,牙齒都看不見。“不守根門”,眼睛不要東看西看。要守六根根門。最重要的

食要知量”,飲食不要貪嘴啊,很多毛病都是吃出來的,吃壞的,食要知量。

最重要的是守身根,不能漏丹,所以別解脫戒第一條是戒淫。

初夜後夜”,即上半夜、下半夜,

不常覺寤”,喜歡貪睡,睡懶覺。

勤修觀行”,就是墮落。

不正知住”,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沒有正知,這屬於“痴行性”, 痴心痴性重,痴的根性太重。

 

耽著睡眠,無巧便慧,惡作俱行欲勤心觀,不曾修習正奢摩他,於奢摩他未為純善。”

結果貪睡,還說睡不夠,功課太多了,太累了。

無巧便慧”,自己又不懂得方法,沒有智慧,不懂調整自己精神的方法。

惡作俱行”,所以一邊出家,一邊心裡後悔、討厭﹔一邊修道,一邊是自己生氣﹔一邊在這個環境裡,一邊討厭這個環境,都在“惡作俱行”,同時跟煩惱一起來。

欲勤心觀,不曾修習正奢摩他”,想用功一點,心裡去觀想,但是,正修行之路修定得不到。

於奢摩他未為純善”,對於修止的方法、修定的方法,根本做不到,就是說,你方法上沒有達到至善的境界。

 

一向思惟奢摩他相,其心惛闇於勝境界,不樂攀緣。”

他說,一向對於修止得定的相 ,其心惛闇,一打起坐來,兩腿一盤,定還沒有定,瞌睡來了,就想睡覺。

於勝境界,不樂攀緣”,對於上進的聖人境界,並不想求進步。

 

有些同學一樣,“哎,佛學我很喜歡。”

我說:“真的啊?”

“真的,我很喜歡。不過是喜歡聽聽了。”

“你修不修呢?”

“那我做不到。”就是“於勝境界不樂攀緣”,都屬於痴性,都是愚痴人,白痴,智慧的白痴﹔多情人,世間的多情人,佛法的愚痴人。這都屬於昏沉的一面,屬於昏沉根性種子的人。

 

何等掉相?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廣說,是貪行性。”

掉舉心?就是“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常覺寤勤修觀行”,這些都一樣,是“貪行性”。

掉舉心是這麼來的?是因為你貪欲心重。

 

樂不寂靜,無厭離心,無巧便慧,太(大)舉俱行。”

不是太字,是惡?“惡舉俱行”,還是“惡作俱行”?

如前欲等,不曾修舉,於舉未善,唯一向修,由於種種隨順掉法,親尋等動亂其心。”

掉舉心是貪心重。這裡有一個字有問題,“太舉俱行”的“太”字有問題的,要查,**負責查其它經典,對照搞清楚,乃至其它版本。什麼叫做掉舉心重?掉舉心是貪心的一種,

樂不寂靜”,不喜歡清淨的環境,不喜歡定的境界,對於世間貪戀得很。

我經常碰到有些朋友:

  “學佛的人要離娑婆世界,哼,我不想離開這個世界,娑婆世界有什麼壞?哪樣不好?

    電燈、冷氣,嗨,哪樣不舒服啊?何必到那個極樂世界呢?

    地都是平的,也沒得山爬,玻璃為地,我還要穿膠鞋,滑的很呢……”

對這個世界沒有厭離心,沒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所以“惡作俱行”。

等於前面所講的勝妙之樂,永遠未曾休止,這都屬於散亂心。

甚至於想到家鄉,修行還不到幾天,想家了,親朋故裡,“尋等動亂其心”,這是屬於掉舉心,還不屬於散亂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